当前位置: 查字典学校网> 名师列表> 张平

名师简介

张平老师

张平

所属大学: 湖南大学

所属院系: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主授课程: 暂无内容

教学风格: 暂无张平的教学风格

个人简介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四川南充 职称:副教授 出生年月:1975年3月 工作单位: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 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410082 办公电话:15873184221 电子邮件: zp_75@163.com 二、个人简历 2007.04-2008.04 吕勒奥理工大学(瑞典) 博士后 2006.11-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04.10-2006.10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讲师 2002.03-2004.01 中国科学院兰州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客座研究人员 2000.09-2004.09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博士研究生 1997.09-2000.07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三、主要研究方向 u 地下工程稳定性及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u 复杂条件下隧道锚网支护失效机制及其控制技术 u 岩石(体)损伤破裂机制及其过程模拟 u 裂隙岩体动力学特性 u 火灾条件下岩石隧道塌落过程模拟 四、目前在湖南大学主持、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08034):爆破震动诱发断续裂隙岩体边坡滑动机理及其失稳模式研究。2008.01-2010.12,进行中(主持)。 [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70532069):循环荷载下断续节理裂隙岩体疲劳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2008.01-2010.12,进行中(主持)。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0801349):地震荷载下断续裂隙岩体累积损伤诱致灾变破坏机理研究。2008.09-2009.09,进行中(主持)。 [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等)(20060400263):冲击载荷下断续裂隙岩体破裂特征与断裂过程模拟研究。2006.09-2008.06,已结题(主持)。 [5]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RS4031):深部硬岩失效机制及渐进破坏过程模拟研究。2007.09-2008.09,已结题(主持)。 [6]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JJ3023):爆破动载下高陡岩质边坡滑动面形成机理与边坡失稳模式研究。2006.07-2008.06,已结题(主持)。 [7] 湖南大学引进人才基金(521105117):动载下断续裂隙岩体破坏机理与变形、强度特性研究。2005.01~2006.12,已结题(主持)。 [8] 国际合作项目:Kiruna矿围岩与喷层相互作用数值模拟。2007.09-,进行中(主要参加人员)。 [9] 国际合作项目:火灾条件下公路隧道围岩塌落过程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2008.04-,进行中(主要参加人员)。 [10] 张家界市龙阳公路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阳和至黄龙洞公路梨子坪隧道监控量测及地质超前预报。2006.10~2008.08,已结题(主要参加人员)。 五、主要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9篇) [1] Zhang Ping, Li Ning, Li Xi-bing, Nordlund Erling. Compressive failure model for brittle rocks by shear faulting and its evolution of strength compon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9(doi:10.1016/j.ijrmms.2009.01.002) [2] Zhang Ping, Li Xi-bing, Li Ning. Strength evolution law of cracked rock based on localized progressive damage mode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15(4): 493-497(SCI、EI收录) [3] Zhang Ping, Yin Jian-jun, Nordlund Erling, Li Ning. Determin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 profile in a horse-shoe shaped tunnel using two-stage excavation. In H Schunnesson & E Nordlund, eds.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Exhibition on Mass Mining, Lulea, Sweden, 2008, 845-854 [4] Zhang Ping, Xu Jian-guang, Li Ning. Fatigue properties analysis of cracked rock based on fracture evolution process.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15 (1): 95-99(SCI、EI收录) [5] Zhang Ping, Li Ning, He Ruo-l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sm of crack coalescence between two pre-existing flaws under dynamic loading.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324-325: 117-120(EI、ISTP收录) [6] Li Ning, Zhang Ping, Duan Qingwei, Swoboda Gunter. Dynamic damage model of the rock mass medium with microjoi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 2003, 12(2): 163-173(EI收录) [7] Li Ning, Zhang Ping, Chen Yunsheng, Swoboda Gunter. Fatigue properties of cracked, saturated and frozen sandstone samples under cyclic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3, 40(1): 145-150(SCI、EI收录) [8] Li Ning, Zhang Ping, Chen Yunsheng. Dynamic fatigue properties of the cracked sandstone samples under freezing and cyclic loading. 岩土工程学报, 2002, 24(5): 636-639(CSCD收录) [9] Li Ning, Chen Wenling, Zhang Ping, Swoboda Gunt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 fatigue-damage model for jointed rock masses subjected to dynamic cyclical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1, 38 (7): 1071-1079(SCI、EI收录) [10] Li Ning, Chen Wenling, Zhang P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the jointed rock mass medium under dynamic cyclic loading.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1, 11(3): 197-201(SCI收录) [11] 张 平,尹建军,曹文贵.上下台阶开挖下城门形隧洞纵向变形规律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6(2)(待发表) [12] 张 平,贺若兰,李夕兵,李 宁.深部岩石渐进破损本构模型及其应用.工程力学,2007,24(12):146-152(EI、CSCD收录) [13] 张 平,贺若兰,李宁,李夕兵.不同应变速率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单轴抗压强度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S1):2735-2742(EI、CSCD收录) [14] 张 平,李 宁,李夕兵.静动载下共面非贯通裂隙贯通机制分析.岩土力学,2006,27(S2):774-778 [15] 张 平,尹建军,杨存龙,李 宁.H-B准则及其在某公路隧洞支护设计中的应用.中南公路工程,2006,31(6):61-64,84 [16] 张 平,李 宁,贺若兰.含裂隙类岩石材料的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0):2043-2050(EI、CSCD收录) [17] 张 平,李 宁,贺若兰,徐建光.动载下3条断续裂隙岩样的裂缝贯通机制.岩土力学,2006,27(9):1457-1464(EI、CSCD收录) [18] 张 平,李 宁,贺若兰,徐建光.动载下两条断续预制裂隙贯通机制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6):1210-1217(EI、CSCD收录) [19] 张 平,李 宁,贺若兰,徐建光.不同应变速率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力学特性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6,28(6):750-755(EI、CSCD收录) [20] 张 平,闫建文,李 宁.溢洪道闸墩裂缝危害性及处理措施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81-85(CSCD收录) [21] 张 平,李 宁,李爱国.动载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破坏模型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Supp.2):1411-1416(CSCD收录) [22] 徐建光,张 平,李 宁.循环荷载下断续裂隙岩体的变形特性.岩土工程学报,2008,30(6):802-806(EI、CSCD收录) [23] 贺若兰,张 平,刘宝琛.土钉支护工作性能的应力路径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7,29(8):1256-1259(EI、CSCD收录) [24] 贺若兰,张 平,刘宝琛.高校管理改革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1):261-263 [25] 贺若兰,张 平,李 宁.土钉支护加固机理的数值分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1):14-18(EI、CSCD收录) [26] 贺若兰,张 平,刘宝琛.锚杆拉拔试验的理论和数值分析.岩土力学,2006,27(S):855-859(EI、CSCD收录) [27] 贺若兰,张 平,李 宁,刘宝琛.拉拔工况下全长粘结锚杆工作机理.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2):401-407(EI、CSCD收录) [28] 贺若兰,张 平,刘宝琛.全长粘结锚杆抗拔试验的理论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37(Supp):163-167(EI、CSCD收录) [29] 李 宁,张 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特邀报告).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3-69 [30] 陈蕴生,张 平,吕 强.非贯通裂隙介质变形与强度效应的试验研究.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7-200 [31] 贺若兰,张 平,李 宁.土钉支护设计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74-777 [32] 李 宁,张 平,李国玉.岩质边坡预应力锚固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7):2972-2976(EI、CSCD收录) [33] 李 宁,张 平,段庆伟,Swoboda G.裂隙岩体的细观动力损伤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1):1579-1584(EI、CSCD收录) [34] 李 宁,张 平,闫建文.灌浆的数值仿真分析模型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3):326-330(EI、CSCD收录) [35] 李 宁,张 平,程国栋.冻结裂隙砂岩低周循环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1,11(11):1175-1180(CSCD收录) [36] 李 宁,张 平.地下洞室工程设计与计算中的几个误区.地下空间,2000,20(2):122-124 六、科研获奖 [1] “节理裂隙岩体介质动力学性质研究”,200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2 ; [2] “地下洞室变形监测安全评价新技术”,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3] “隧道(洞)安全监测与仿真反演分析新技术”,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5。 [4] 博士学位论文“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获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

同校名师
  • 袁野

    所属大学:湖南大学

    所属院系:外国语学院

  • 朱青

    所属大学:湖南大学

    所属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汪秋安

    所属大学:湖南大学

    所属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 刘智明

    所属大学:湖南大学

    所属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 朱理

    所属大学:湖南大学

    所属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 熊剑

    所属大学:湖南大学

    所属院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宋槿篱

    所属大学:湖南大学

    所属院系:法学院

热门名师
  • 黄予所属大学:广西师范学院
  • 吴开琪所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 欧阳恕所属大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杨克斯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杨梅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文衍宣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范基骏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苏朗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李俚所属大学: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