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术新人”周灏:也曾风雨也曾晴
作者名片:周灏-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7级博士
文章题目:《政治的本质施米特与阿伦特政治观之比较研究》
颁奖词 :本文选题涉及思想史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界的研究内容。文章语言流畅,资料丰富,论证分析深入,比较分析有一定创新性。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学术训练和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作者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学习上勤奋严谨,对学术问题通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Life is too short to be little的座右铭,展示出本文作者一直在努力的严谨生活态度。
文章摘要:面对现代政治的正当性与良好的政体如何建立和维持长久存在这两大难题,施米特和阿伦特分别构建了主权决断论和政治行动论进行回应,他们从不同的路径对于自由、革命、暴力、主权与公民权等概念做出的竞争性阐释,揭示了现代政治生活的内在张力和多种面向,为我们在现代性语境中重新思考政治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获奖感言:也曾风雨也曾晴
感谢校团委和学术新人大赛组委会给了我一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我这次得奖的作品,以及和大家分享我写作的心得,实在说心里有些惶恐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字泛滥以至贬值的时代,速朽(鲁迅)也许已经不再是写作者的主观愿望,而是绝大多数作品无可逃避的命运了。况且古人早就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个人写作的那点体会之于他人的价值,我几乎从来是不太看重的。但是一想到自己多年来也曾经从别人的经验中受惠甚多,对于人类的知识因此负有某种道义上的债务;自己的心得虽然卑之无甚高论,写出来却或许能够偿还少许这方面所积欠的债务,所以也就不避浅薄,冒然下笔了。下面我将分别从构思、写作和交流三个方面来介绍我的作品。
构思
一件学术作品如果能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最重要的当然是基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同时也是对作者的多年来养成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习惯的肯定。自从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我就对政治学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与核心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关注,时常思考,反复推敲。我这次参赛的作品《政治的本质》,其构思最初源于我注意到政治这一概念在中西方语境下的不同表述,而这些表述对于理解中西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但在进一步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是非常不充分的,因此就萌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限于学力和时间,我最后选取了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两位名家:卡尔施米特和汉娜阿伦特的政治观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我看来,首先,霍布斯开启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即在主权国家的范围内讨论个人自由,而这也构成了后来的西方政治思想家探讨自由问题的基本背景,不同的只是每个人在主权和自由这两个端点之间所处的坐标方位。其次,已经有学者注意到施米特和阿伦特的论题之间存在某种暗合性与相关性,主要围绕着现代政治的正当性与良好的政体如何建立和维持长久存在这两大难题,他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隐秘的对话,分别构建了主权决断论和政治行动论进行回应,从不同的路径对于自由、革命、暴力、主权与公民权等概念做出的竞争性阐释,揭示了现代政治生活的内在张力和多种面向,为我们在现代性语境中重新思考政治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考虑,我认为系统、深入地比较两个人的政治观对于理解西方政治思想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有价值的。
写作
确定了选题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收集资料、阅读资料、形成思路、提炼观点。毫无疑问,这一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任何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为了写作,我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能够找到的施米特和阿伦特的几乎所有著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随时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确保自己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不至于沦为炒冷饭。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与自己隐秘对话的过程。我给自己制定的标准是:最大程度地保持学术上的客观中立,批判地阅读文本,同时力图通过叙述(narrative)使文本自行呈现出它们本来的面目。以施米特这一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的思想家为例,赞扬者称他为诊断现代性和自由主义弊病的先知,批评者称他是为纳粹极权暴政张目的反动学者。在阅读施米特时,我不断提醒自己:努力深入到他本人的思想脉络中去,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其他人的评价;不以知其然(结论)为满足,更要知其所以然(推导过程)。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我耐心读完了施米特那些艰深、晦涩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这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项研究成果的信心。
交流
常听有经验的师长说:好的作品是雕琢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雕琢的途径,除了自讼之外,最好就是向高手请教。坦白说这方面我做得不够,在完成论文之后没来得及请师友们评阅就匆匆交稿了。因此在复试答辩环节,我的论文便很自然地遭到了评委老师们的猛烈打击,他们一致的看法是:结论部分可以写得更好。虽然我已经声明自己的文章纯乎是一项的思想史研究,但评委老师们雄辩地向我指出:好的思想史研究也要适当顾及制度领域,要注意思想和实践的结合与互动,由此才能提升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应该说,这些都是非常中肯和精辟的建议,也是我在今后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要加以注意的。
任何一件真正的作品无不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作为一个涉猎学术尚浅的研习者,我深知自己的文章离优秀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套用苏东坡的一句词就是:也曾风雨也曾晴。虽然我经历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种种考验,但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让我凝固了思想与悍气,坚定了自己的道路,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知识之根苦,知识之果甜,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独立思考所得的真理,这就是我最希望和大家分享的心得。
【2010年“学术新人”周灏:也曾风雨也曾晴】相关文章:
上一篇 : 2010年“学术新人”赵 下一篇 : 中国政法大学评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