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概览
历史沿革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20年哈工大建校: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 1922 )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 1928 )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2 1928.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 1936 )
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 193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 1959 )
1959 年哈工大分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9-1970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59-2000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959 1997)(1997年更名为燕山大学)
1970 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
重庆工业大学( 1970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0 1974 )
补充哈工大: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50 1970 )
黑龙江工学院( 1958 1970 )
1974 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
1974 年两校重新建制:
黑龙江工学院( 1974 1979 )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74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2000 )
2000 年两校合校: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 200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2000 )
2000年以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
大事年表
1920年,哈工大建校,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4年10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有了首届毕业生。
这一年,铁路建筑系22名毕业生都顺利毕业,获得了工程师称号。次年,机电工程系有了第一期毕业生,共25人,获得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学校校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后,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法政学院和商学院此时同时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2年,教师队伍大变动。
伪满洲国政府从中东铁路聘请26名工程师来校任教和充任领导工作;同时将12名苏俄教授和教员解聘。新组织起来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工作不够熟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从这一年起,学校经费开始锐减。
193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籍研究生毕业。
此批毕业中国籍研究生共有3人,分别为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夏树森。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不断被日本人所控制,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后不久改用日语授课,建立了电机、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冶金等六个系,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自更名后不久,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 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至此,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1945年,学校进入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哈工大被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此后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从此,哈工大在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两所学校的另所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在办学、治学、求学实践中,哈工大的优良传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现已形成体现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是都承认的。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专业调整。
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是当时的八大国防工业重点本科院校之一。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显出重大成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196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0年,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
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成立。
199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创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哈工大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哈工大领导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策导向,狠抓措施落实,使新一代的八百壮士脱颖而出,已成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
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说是及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工大。
2010年6月6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概览】相关文章:
★ 南开大学发放首笔
上一篇 : 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性大学 下一篇 : 第三届校园美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