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母爱遭小学生质疑 被列入讨厌名单
事实上,众口难调本来就是一个定律,何况是涉及到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教育之本的课文。其实,不仅是成年人,小孩子自己也对课文有着直觉的好恶,在一线执教的老师对这些熟悉得可以倒背如流的课文更有不同看法。
那些课文被学生列入讨厌名单
我随机选择了35名四年级学生和41名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起最喜欢的描写母爱的课文时,34个学生认定《妈妈的账单》。 这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也看到了妈妈开给他的一份账单,妈妈对她的付出索要的竟然是零报酬。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情深,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这篇课文比较现实。一位语文老师说,我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干家务都要付酬劳的,比如扫地5毛,洗碗5毛。学了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有所触动。 在六年级学生中,16名学生喜欢《怀念母亲》,9名学生喜欢《慈母情深》。然而,同样这两篇课文,也有学生投了反对票。他们不喜欢《慈母情深》的理由是感觉太假了,而不喜欢《怀念母亲》的原因则是觉得作者一直往自己的作品里抄东西。 被学生列入讨厌名单的课文,得票最多的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詹天佑》,除了课文太长之外,有学生觉得难懂,描写无趣;《爬山虎的脚》、《鲸》、《寓言》等课文,被学生批评为太枯燥。一位老师说,孩子们喜欢修辞手法多的课文。
教材选择没有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老师说,生硬的说教让现在的孩子总是一副假大人模样。这是整个小学教育界思维呆板和老气横秋所造成的。 知道为什么孩子总是一副假大人模样吗?就是教育造成的。教材课文的选择根本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出发,总在生硬地说教。一位语文老师举例说,像课文《难忘的一天》,作者做计算机表演的一连串描写,根本就是个刻板的模,主人公根本不具童真,更谈不上个性。再加上用词生涩,事情远离生活背景,孩子读得没有味道,却还要求背诵! 我觉得对教材的批判应该关注的是整个小学教育界思维的呆板和老气横秋。小学老师蒋瑾兰直言不讳,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个人观点,小学语文最应该培养的是阅读兴趣,而且教材应当更多向课外延伸,比如从一篇小文延伸到一本书。 蒋瑾兰说:其实就像周益民说的《我长大了要成为》这一口语交际就说明了我们教育的中规中矩,孩子一定要说我长大了要当医生、老师,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说我长大了要当月球村的村长,那老师会怎么说?委婉一点的会批评:异想天开;干脆点的就直接告诉孩子:理想要合乎现实! 教五年级的金老师认为,教材中有些课文比较老旧,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改改了,年代太久远了。
语文试题的负面启示
涉及母爱的课文,不是家庭贫困就是发生变故,无意中让孩子理解为越令人痛苦的事越感人。以至于到了高考时,作文写死了一大批无辜家庭。 当家长们纠结于要不要告诉孩子社会是有阴暗面的时候,老师们却不经意向孩子们描绘了悲惨的生活现实。 一位家长说,孩子刚考完的语文单元试卷上,最后一道阅读大题讲述了一个有关生死的故事:一位患了绝症的母亲,因无钱治病决定自杀,考虑到死后惟一的孩子没人照看,她打算带孩子一起死。就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孩子一句等我长大了要把你抱在怀里安慰的话,让母亲中止了自杀行为。 紧跟着这道阅读题的,就是作文。要求孩子在阅读之后,写关于亲情的感人片段。他的孩子一个字都没有写,说是不知道怎么写。在读完这样一篇凄惨的故事之后,孩子肯定会受影响,在心理上产生暗示: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感人的。可是,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于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位家长对孩子的零分作文表示理解。 考场上的作文模式,其实是日常教学的一个折射。如果让学生写作文,写表现妈妈的爱,不是自己生病了就是下雨了,因为生病了妈妈要背着去医院,下雨了妈妈要来送伞。某小学一名四年级语文老师说,班上有99%的学生写过这两个故事。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就是妈妈,其中一篇课文用诗歌形式描述母爱,有两段即描写了妈妈雨中送伞、我发烧被妈妈抱去医院。 教材中涉及母爱的课文,不是家庭贫困就是发生变故。从小学开始的这种情感教育,无意中让孩子理解为,越令人痛苦的事越感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编撰时可能更多出于文道结合的考虑,重视德的教育,还要考虑识字量、语言知识的训练点,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课文本身难以让孩子接受,也很难起到教化作用。某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这样分析。
【课本里的母爱遭小学生质疑 被列入讨厌名单】相关文章:
上一篇 : 未上亲子班不能入园 上幼 下一篇 :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方案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