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考试透出人情味 出题老师不把学生当“敌人”
亲爱的同学,此刻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语文课。课全上完了,说些什么呢?就说学习那些事吧。近日,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拿到期末语文试卷不由微微一怔,这样的开场白让他们感觉亲切,考试竟然也可以这样有人情味。
考试好比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中,香菱求学入痴入迷让人感佩,林黛玉的教学思想也可圈可点。比如黛玉认为学习要重基础,要重积累。同学,你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积累做得怎样呢?我们来测试一下吧。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还十分注重学习中的比较、揣摩。的确,比较、揣摩也是我们语文学习十分重要的方法。同学,且盍试为之?《香菱学诗》是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试卷借用香菱学诗的过程,从基础积累、讨论交流、比较揣摩、温故知新和实践操练等几个环节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对这一别出心裁的考试形式,试卷编写者、复旦附中教务处副主任李海静说:这次期末考试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的第一场大型考试,不少学生感到紧张。用这样一个谈心交流的形式来串联整张试卷,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学生对于考试的畏难和紧张心理。 除了形式创新之外,考试内容也让学生心里有底大多是平时老师上课的要求。如文言文部分,虽然选文都是课外的材料,但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本学期教学的内容。都说考试是指挥棒,我们要用好这根指挥棒,把学生的学习引到正确的路子上来,让学生们知道,语文学习有章可循,而不是捉摸不定的。李海静说。
考试不再是冷冰冰的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今年正好带教高一,他和学生同一时间看到这张试卷,感觉眼前一亮。我们一些老师在出试卷时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敌人,一定要把学生考倒。而这张试卷却像是老师在和学生促膝交流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感悟,学生做题的心态会放得比较轻松,而且做完这张试卷,他们对这一学期语文学习的脉络也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尴尬实际,是教材编写、教学研究和考试评价三方各自为政,这给学生的感觉是,考的和学的没有关系,课堂上学的对考试也没有多大帮助,因此很多学生就不太注重日常的学习积累。黄玉峰说,这张试卷的内容与日常教学密切联系,导向非常明显,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本,打开思路,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考试不再是冷冰冰的。
错别字修改遭遇全军覆没
本着不放过一个坏人,不怨枉一个好人的原则,侦查员们又开始缜密的梳理。仅管作案人隐藏得很深,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侦查员老李终于发现重要线索,一股作气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真没想到嫌犯的住所竟然就在侦查队队部的隔壁。小结会上,老李不无调侃地朗颂起了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这是试卷中一道纠错题,要求找出文中五个别字。这在高中生看来绝对属于小儿科,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全军覆没,没有一个学生全部答对。 平时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常被不时冒出来的错别字弄得哭笑不得。李海静老师说,现在学生都习惯用电脑写文章,正确书写汉字却成了他们的软肋。这段文字是她根据学生出错频率最高的几个字编写而成,如把冤枉写成怨枉,尽管写成仅管,一鼓作气写成一股作气,朗诵写成朗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身则成了生。考试中,不少学生找不出错在哪里,却弄巧成拙,把正确的倒改错了,如把蛛丝马迹改成蛛丝蚂迹。这都说明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试题让他们重视起来,而不是要给他们下马威。李海静说。
【中学考试透出人情味 出题老师不把学生当“敌人”】相关文章:
上一篇 : 全国多地积极实施教改方案 下一篇 : 初三女生考试途中离奇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