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生入学分班标准玄机:依据分班摸底考试
学期开学在即,对于部分即将迈入新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将进入新的班级,结识新同学和老师,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分进一个好班,一些家长早已开始四处打听,了解班情,甚至不惜托人找关系。
那么,这一班的同学和老师究竟是如何分配到一起?各个学段新生在分班时都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本报记者做了一番调查,看似简单的分班背后其实也蕴藏着很多玄机。
初中
依据分班摸底考试
大多数新生都是通过就近入学等方式进入初中,由于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不了解,不少学校在正式分班前都会进行一次分班摸底考试。
通州二中副校长刘克俭介绍,由于小学毕业生没有统一的成绩参考,大部分学校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前摸底。分班考试内容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为主。学校将根据考试结果为学生编班,每个班级平均分相当,各种层次学生都会有,避免了成绩优秀生或薄弱生扎堆的情况。此外,有的学校还会根据一些学校特色课程设置,在分班时侧重对语文、数学等考试成绩的考查,编排出语文、数学等实验班等。
刘校长表示,大部分学校的分班考试基本在放假初期就已进行完毕,实际留给学生做准备的时间并不多,考的内容以小学阶段知识为主。
按照规定,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设立快慢班以及各种实验班。对于这个硬规定,各个学校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背,但多采取暗箱操作。有些学校在新生招生阶段,就已提前锁定一些优秀学生,并承诺他们进校后能分到学校的重点班,这类的班级并不会直接挂上重点班、实验班的名头,但在学校内部,他们的地位早已得到了师生的公认。此外,学校还会对进入这类班级的学生进行动态监测,
如果学习进度跟不上,还可以调出,进普通班。
专家观点
家长干预分班不利孩子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介绍,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多干预就会把好事变成了坏事。温方说,孩子健康有三个标准: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良好的适应性行为。孩子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这是健康的一个标准,家长的参与恰恰就破坏了这样的生存准则,孩子是什么样的水平就应该到什么样的环境里去生活,如果他的学智确实能到实验班,学校自然会安排他去,不用家长四处奔跑,托关系。
温方认为,即便是托了关系勉强把孩子送进了好班,如果周围的同学都比他学习能力强,他就成了班里的压底货,心理负担远比别的孩子要重。还有的家长,本着为孩子减压的目的,把原本已经分进了实验班的孩子,生生拉到了普通班,家长认为这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实际是给了孩子挫折。
温方建议,家长不要去过多参与孩子的分班结果,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孩子学业环境,家长过多主观意识掺杂进来对孩子发展不利,还是应当让老师和学校做决定,因为老师最清楚孩子的情况。家长应当教会孩子适应环境,而不是处处给孩子创造环境。家长帮不了孩子一辈子,如果一个人从小什么都是别人给安排好的,等他长大后也就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初中新生入学分班标准玄机:依据分班摸底考试】相关文章:
上一篇 : 海南昨起实施新“中小学生 下一篇 : 暑假快开学妈妈忙找人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