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根植特殊土壤的制度变革
一所“特立独行”的大学一个“异乎寻常”的标本
这是当今中国一所特立独行的大学,一个异乎寻常的标本:没有大规模扩招,没有一分钱贷款,没有设立独立学院;学生小班制教学,教授年薪制待遇,聘请外籍执行校长,校董会拍板决策;而宿舍,则打破班级院系界限实行混住……
汕大的独特似乎有点不合时宜。许多知情人内心都明白,这一“异乎寻常”的背后就是汕大这些年来致力于大学制度变革的结果,不可否认,这一变革是根植于特殊土壤之上的,如果不是亚洲首富李嘉诚的强力支撑,也许汕大的变革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这不能消弭汕大制度变革的标本意义。
有人说,汕大的变革因其特殊性而不可学,在目前中国的大学体制下,他们相对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汕大的变革也让我们看到,我们确实也可以用这样一种途径来办大学。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非常欣赏汕大的变革,曾两次前来汕头视察。这位分管国家科教事业多年的领导对汕大的印象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在教育改革的今日,我们能否再解放思想?要解放什么思想?要敢于穿越什么禁区?这是我们重新审视汕大变革最重要的“看点”。中国高等教育的这个特殊试验田“长”出啥样的汕头大学?
阳光财务与教授年薪制
汕大的不同,你在她的学术交流中心也许就能感受到。在这里,每个房间都摆放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年报,来自四方的客人一入住,就能通过年报把汕大的“家底”了解得七七八八。年报灰底质朴,封面上六个字非常清晰“改革关键在细节”
把学校的家底,例如学校收支、资产负债、主要会计项目的注释等用年报的形式向全世界公开,其实是国外包括港澳台众多大学的做法,而在中国的高校,这还是一种有争议的创新。
“财务报表公开是基金会建议的,而预算公开是我们自己主动要求这么做的,坚持了五六年,可以负责任地说,效果非常好,令所有人尊重自己拟定的预算,切实执行。”何文标是汕大的财务副总监,他坦言刚开始做的时候有人不理解,但学校一直坚持,走到今天,渐渐地别的高校来汕大学习取经了。
作为预算委员会的主席,顾佩华认为这种公开透明是理所当然。“我在国外呆了二十多年,除了这种财务公开的做法外,我不知道还有哪种形式可以代替它。钱是纳税人的钱,学生的钱,捐资人的钱,花到哪去了,怎么花的,肯定要明明白白。”
除了公开,汕大的财务是需要通过严格审核的,预算委员会在预算环节身肩重责。在这个由各个学院的教授组成的机构里,他们负责对其他学院提交的预算进行审查,这一笔为什么要这样开支,目的是什么?“对于表里的每一项都可以质疑。”何文标说。而审下来的结果是曾有学院一年因此少了几百万的经费。实际上,预算制度是落实汕大“优质管理支持学术自由”原则的主要环节之一。
汕大的预算是自主约束,就是说预算规定你这个学院能花多少钱就只能花这么多,基金会也是严格按预算来支持学校的相关项目,杜绝大学运作的随意性和短期性。
校方这些年来致力于营造这种公开透明,就连学术交流中心的餐厅都没有设计一间间的“包间”,全部是开放式的大堂,谁在这里请吃,吃的是什么一目了然,李嘉诚先生来了也没有例外。
“在这种制度下,别说暑假去集体出趟差旅游一下,就是平时在学术交流中心公事请吃饭,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有重要客人有重大场合就上一瓶红酒,大家高兴最多两瓶,不会再有第三瓶。开始也会有人不习惯,很多意见,但慢慢大家都这样做了,这就是制度的力量。”何文标在这场财务变革中冲在前线,感触特别深。
与财务制度一样,作为变革的另一项重点工程———去年刚全面实行的工资制度改革才是教授们感触良多的热门话题。与“打工分”的日子不同,“教授年薪制”忽地就跳到了眼前,这是校方重组学术管理体系、重建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研究与创新管理决策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在有很多大学变得很现实,什么都是明码标价,写一篇论文多少钱,上一堂课是多少钱,然后教授们就拼命去写文章,甚至把一篇文章变成好多小文章去发表。这样大学的精神在哪?”校长助理乌兰哈斯是蒙古族人,在这位留学欧洲数年再归国服务的数学教授眼中,中国大学教授们的工资制度包括对教授们的评价体系一定要变了,否则会严重伤害整个大学的元气。
那么,怎么改?汕大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尝试教授主导的民主管理理念。学校找工会推选4个教师代表,代表不同学科的利益,校方再推荐4个代表,8个性别不一样、级别不一样、背景不一样的人坐在一起讨论出一套标准,全权决定教师年薪制改革事务。校方对其唯一的指令是“不要指标化,要相对模糊,一个大概的标准。”
8个代表坐在一起最终讨论出来的一个结果是:将教授按特聘讲座教授、特聘教授、教授、副教授等分为数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相应报酬,同时对每个等级给予一个基本的要求,例如,教学,每学期要上几节课,科研,要有基本的课题、经费,除此之外没有大量的考核指标。
草案一出台,汕大震动了,有人拍手欢迎,有人咬牙痛骂,更多的人持观望态度。
面对种种质疑,校长就与教授们面对面对话,任何问题都可以提,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回应,一连数场。辩论的结果是,最终达成共识。
培养合格世界公民
在中国,可能还没有其他的大学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世界公民。在国内,汕大在很多方面与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校没有可比性,他们的希望在于国际化
汕大通过李嘉诚基金会这一资源优势,与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观察、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制订国际化改革战略,开发国际认证的课程体系,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培育合格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是他们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框架下育人的突围之道。
就在不久前,汕大长江新闻传播学院的七名学生成了美国大选中的新闻人物,他们把“实习”选在了大洋彼岸世界最为关注的第一现场,近三个月的美国大选“实习”是这群汕大学生站在世界舞台的一次学习和对话。这个2003年才刚成立的新闻传播学院如今在业界立足靠的是两点: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
现在在国际化战略目标下,汕大所有学院专业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法学院的调解与仲裁课程已经通过国际认证,医学院在全国执业医师考试成绩优异的基础上,他们的“全英班”已开始准备参加美国的国家执业医生考试。
“我们工学院的培养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世界工程师。”作为汕大最大的一个学院,校长助理、工学院院长沈民奋告诉记者,尽管我国每年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我们的工程教育重学术理论轻工程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出来的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国际化企业的要求。
顾佩华执行校长本人就是国际生产工程院院士,他很欣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几所欧美著名高校提出的工程教育创新模式CDIO,即让学生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为脉络,主动学习,全面刷新中国的工程教育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已成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汕大也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评定,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个CDIO会员。
而当你来到汕大的宿舍,你也会觉得“世界公民”住得与众不同。一走进宿舍大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学生自己讨论制订的住宿制度赫然张贴在那里。
从今年秋季入学起,汕大在走访了数所有着几百年住宿学院历史的世界顶尖大学后,最终选择参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加以本土化改造,试行住宿学院制。在这里,打破班级院系界限,学生随机实行混住。宿舍不仅是睡觉的地方,更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交融学习的另一场所。
“这是目前中国很新很新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这意味着学生工作将从多年来的专业学院向住宿学院转变,实行社区管理。”因此而成立的“至诚书院”副院长、同学们网聊中的“滨滨同学”陈文滨这样说。
前不久,汪洋书记在会见李嘉诚先生时,李先生表示,未来八年将为汕大再投入20亿,希望汕大再上一个台阶,而其中,国际化改革计划的推动将是重中之重。
【汕头大学:根植特殊土壤的制度变革】相关文章:
上一篇 : 汕头大学2009年考研初 下一篇 : 汕头大学将打破集中住宿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