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公务员有心理问题 调解心理压力迫在眉睫
随着生活压力加大,精神疾病患者呈现激增趋势,焦虑、抑郁等精神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市民健康的一个最大的一个病种,让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治疗机构以及专业的心理治疗人员,此类健康问题矛盾日益尖锐。有近两成职场人士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甚至还有人被诊断出心理疾病,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专家指出,长期处于高压行业的人群,比如公务员、媒体人、金融行业从业者等,在入职十年左右时最容易出现“心理感冒”,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倦怠和失眠。专家建议,除了每年的身体体检,职场人士更应定期进行心理体检,以便尽早发现心理问题。
公务员:每五人中有一个有问题
据大连市委党校调查,大连市管理干部中有心理问题的占总人数的19.3%,严重心理问题的为1.2%,即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管理人员。
大连市管理干部排在前7位的具体问题是:记忆力差;腰痛;感到自己精力下降,活动力减慢;容易烦躁和激动;做事必须反复检查;胃口不好;担心和焦虑。男性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性,已达到显著水平,男性干部主要表现在:强迫,抑郁和人际敏感。
40岁以上的市管干部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和恐怖两个维度。
公务员产生压力后缺乏成熟的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人会在情绪不佳时选择心理咨询师,18%的人选择自己单独解决。78%的公务员认为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去找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只有8%的人选择会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原因1:压力大上升空间小
张斌指出,职业倦怠主要指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种感觉跟肉体的疲倦劳累不同,它更多的来自于心理的疲乏。有的人是从事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工作的重复度越来越大,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也有的人是因为压力过大,但上升空间越来越小而产生职业倦怠。他说,职业倦怠在上班一族中的比例达20%,中层干部、40岁上下的人以及入职十年左右的人都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中销售、办公室白领是职业倦怠最严重的人群。
原因2:现实跟理想差距太大
“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广东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麦韵屏介绍,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这是因为很多人对某些职业的最初认识是来源于影视作品,一旦发现现实并非如此,就会失望。例如,有些刚从警校毕业的警察,工作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大多数警察的工作并非都是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在一些处理琐碎的社区事务。这时,他们的个人成就感也会降低,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专家支招
5招克服职业倦怠
1.适时宣泄。当有职业倦怠感时,找闺密或好朋友倾诉,及时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宣泄出去。同时,远离负能量。因为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人,对周边的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果一个有职业倦怠感的人,向负能量的人倾诉是没有帮助的,应多跟积极向上的人沟通。
2.改变环境。如果不能改变现有的环境,可考虑自己换一个环境,如跳槽。
3.客观评价自己。不要过度否定或抬高自己,并适度改变和完善自己。频繁跳槽的人,也要从自身找原因。
4.自我调整。职场人士要有一个合理的职业梦想。同时,要根据现实来规划梦想实现的步骤。
5.做好职业规划。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奋斗目标,就容易产生倦怠感。有一定的职业目标,才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问题2:过分焦虑追求完美易致失眠
张斌说,职场人士的心理亚健康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失眠。据调查显示,失眠的发生率是30%~50%,而失眠症的发生率是5%左右。张斌称,偶尔的失眠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避免的,但它还不构成失眠症。
他说,失眠症有三大表现:一是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才入睡)、醒得早(较平时醒来时间提前1小时)、中间易醒、睡眠质量差、长期感觉睡眠不解乏;二是失眠都发生在有机会、有时间睡觉的时候;三是失眠给自己白天的生活带来了一定损害,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疲倦、白天困倦、烦躁、易发脾气、工作效率下降等。如果三个条件都具备了,一周失眠三天以上,持续时间达到一个月,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失眠症。
张斌分析,上班一族失眠,有可能是大脑神经中枢系统内部负责睡眠-觉醒周期存在内在的缺陷,从而导致先天容易失眠;也有可能是其本身就是“失眠性格”,比如过分焦虑、追求完美、强迫、内心易冲突和过分担心自身健康,等等。
此外,不良的睡眠习惯也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一是很多上班一族喜欢在睡觉之前把白天的事情想一遍;二是很多人失眠,因为害怕自己睡不着,把失眠的事情看得太重要,结果越害怕睡不着就越真的睡不着。而且,很多失眠的人越担心自己睡不着,越喜欢想各种不愉快的事情。
张斌说,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交替构成循环往复的睡眠节律。白天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等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苏醒。但“怕失眠”的担心会使脑细胞兴奋,脑细胞越兴奋,结果就越容易失眠。
专家支招
5招让你睡得好
1.保持一定的睡眠压力,拒绝补睡。“人只有维持一定时间内醒来才能保证一个好的睡眠,有些人看似合理的睡眠方式其实不那么合理。”张斌说,很多人7点醒来觉得没睡好,又睡到8点,或者白天多睡会儿。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他直接的感受好些,但后果是第二天晚上又没睡好,继而成为一个不良循环。“要保持一个稳定的睡眠压力,就要减少在床时间。”
他说,通过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时间)可衡量自己的睡眠状况。睡眠效率
2.别在睡前思考白天的问题。“事实上,究竟有几个问题是在睡前解决的呢?没有!”张斌说,有的人喜欢在床上考虑问题,结果越想越睡不着。“其实,睡前思考并不会利于认知和分析问题,更多的只会徒增烦恼。正确的做法是干脆爬起来,将真正要做的事情纪录下来。”
3.30分钟睡不着就离开卧室。张斌说,在卧室中进行与睡眠无关的行为太多,不利于建立睡眠和床/卧室的单一的条件反射,在床上保持清醒状态反倒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可能会建立觉醒反应,即一躺在床上或进入卧室就很清醒。因此,如果躺床上半小时都睡不着,干脆离开床,等想睡了再回来。
4.睡前4小时不要剧烈运动。张斌说,做运动是很多人改善失眠的一个方式,但运动不是最核心的方式,它不是显著改善睡眠的方式。“剧烈运动使人过于兴奋,不利于睡眠,但散步、瑜伽等轻缓运动有助入睡。”
5.增加户外活动。张斌说,因为光照量可促进褪黑素的分泌,促进睡眠。而灯光跟日光是不可比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白天增加户外活动。”
在其他的职业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亚健康问题:
教师:集中表现在强迫症等方面
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王萍对182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数据表明:与正常人群相比,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并集中体现在强迫症状、身体不适感、睡眠质量差、不自在感或自卑感、悲观苦闷、生活兴趣下降、敌对、猜疑等方面。有强迫观念的占总人数的37.2%,人际关系敏感占总人数的39.9%,抑郁人数36.6%,焦虑人数37.2%,偏执37.5%。教师的群体急切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
中学生:三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辽宁师范大学对大连市内一所重点初中和两所普通初中的534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占总体的30.71%,问题较严重的占总体的3.93%,二者共计34.64%。重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普通初中的学生。在籍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借读生。
居民:抑郁教育人际关系排前列
大连医科大学对大连城市社区的研究中,对居民最需要的心理服务项目调查显示,个人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排首位;其次为子女教育与智力开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
【两成公务员有心理问题 调解心理压力迫在眉睫】相关文章:
上一篇 : 山西大学“最牛宿管员” 下一篇 : 大学生地铁练英语 乘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