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益教授获得我国首个“卡林加奖” 科普中的“诺贝尔”

“卡林加奖”设立于1951年,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必须在其职业生涯中,致力于向大众介绍科学、研究和技术,同时致力于在国际上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奖项由专门的国际评审机构负责推荐提名,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批准。
2013年,中国科学家李象益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卡林加奖”。这是该奖设立以来,首次有中国人获奖。
他通过演示伸缩球、变魔术等浅显易懂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创意在科学应用中重要性的理念。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普界的“诺贝尔”奖——“卡林加奖”颁给来自中国的李象益教授。这是61年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昨日(25日),李象益教授抵达天津作了题为《科普的创新和社会责任》的报告,活动由市科协、市关工委等主办,天津科技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中心承办。昨天,能容纳300余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在上午的讲座中,模型、图片、视频、动画等,李象益甚至变起了魔术,勾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他还讲微视频技术,讲如何运用“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一个个新鲜词汇不时从他嘴里流出,75岁的李象益把科普讲座变得活灵活现。
科技馆应将“请勿动手”换成“欢迎操作”
李象益教授开篇先谈博物馆与科技馆的区别。“博物馆强调以藏品为核心,展示其历史、社会、文化与科技价值。而科技馆则是科学概念的再创造,更加关注展示科学的原理和应用,展示前瞻性的科技内容。”简单地说,就是科技馆在内容上不仅要看昨天,还要看今天和明天,要捕捉社会热点。
“早期的传授式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接受。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展示应重视‘过程教育’。简单地说,科技馆就是摆脱传统博物馆陈列藏品、介绍发展史的形式,更强调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肠子有多长,在国外的一家科技馆中设计的产品,是让观众从一个模拟人体的‘肚子’里拉出来测量一下,不少人惊奇地发现,竟然大约有7米,这种体验令人印象深刻。”他说,科技场馆在展示教育形式上,应提倡扔掉“请勿动手”的牌子,换成“欢迎操作”。
科技馆不用讲解员应让观众自己探索
“看到大象耳朵巨大的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思考大象耳朵为什么大,人的耳朵为什么小。”如何提高青少年创新力?李象益认为,以往科技馆主要关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现在,关注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强调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现代的科技馆应该把观众从被动中解脱出来,使其成为一个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在国外,许多科学博物馆不设讲解员,旨在营造让观众主动学习的开放式教育环境,让公众能够自由地、跳跃式地在科学园地里进行探索和实践。
科普场馆应是孩子们的重要课堂
“现在的科技场馆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不应是学校教育的翻版,而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延伸与发展。”他认为科普的核心是教育,科技馆内应设置一块讨论和思考的场所,如果一个孩子只被允许在每个展品前停留3分钟,那他又能得到什么?
卡林加奖主要奖励在普及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范围包括科学家、新闻工作者、教育家和作家。用来纪念他反对战争,热心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品德,同时也代表了这一奖励所推崇的一种精神。
【李象益教授获得我国首个“卡林加奖” 科普中的“诺贝尔”】相关文章:
上一篇 : 哈尔滨首次冰雪中考 基本 下一篇 : 专家称:民国小学作文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