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沈阳大学增设“信访专业”
近日,沈阳大学增设信访专业,成为当地热议话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沈阳大学开设法学专业(信访方向)的动议者是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而学校增设信访方向还和沈阳信访工作体制改革有关。(6月8日《新京报》)
应该说,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信访专业,我们不妨饱以掌声,理由有二,其一作为新生事物,设置信访专业有其破冰价值,其效果有待检验,因此不能一棒子将其打死。其二揆诸语境,由于新旧社会矛盾交杂,信访干部素质不高,并且,沈阳过去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加上信访机制不健全、效率不高,沈阳的进京非正常访曾居全省第一。因此,沈阳大学设置信访专业,无论是放在宏阔的时代背景还是求诸具体语境,都值得推举,而不宜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否定。
但是,更应该看到,信访不止需要学历、学识和学理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达到素质提高。它更需要的是政治良知,需要以人为本、化解百姓疾苦的责任感,需要权力伦理用好权力,尊重权利,权力为权利所用。无论对未来的信访人员还是正在从事信访工作的工作人员,乃至于权力部门的官员而言,他们需要的固然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但他们更需要提高权力来自民众就应该为民众服务的公共意识。如果一个信访官员哪怕学养再高,专业知识再充沛,如果背离了基本伦理,他(她)照样不会用好手中权力,不会善待上访者,不会积极解决上访者的诉求。
在一些地方,有的官员对待上访者是躲避的,是厌恶的,甚至是排斥和敌视的。更让人悲凉的是,有的上访者被冠以刁民、闹事者、添乱者、不安定因素。据报道,上访者因之常常被小心地关照一见他们来到政府办公场所,围、堵、压,吓就成了最常用的办法,生怕影响了政府的面子和形象。而有些部门的另一手对策则是:拖和推。可以断言,如此对待上访者的官员绝非全是学历不高者,绝非尽是学理不练达者,他们之所以恶待上访者,不是因为他们缺学理,而因为他们缺伦理。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上访者是本分的,如果没有委屈,没有辛酸的冤屈,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没有久久难以排解的难题,他们不会走上艰辛的上访之路。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栗智曾表示,在当前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无理取闹的只占一小部分。曾任国家信访局局长的周占顺说得更直接:在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集体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显然,如果善待上访者,如果愿意俯下身体倾听上访者的呼声,上访者的问题是可以化解的,而这就需要信访工作人员具有基本的权力伦理。
信访是个极具实践性质的职业,是个良心活,只要有责任感,再附以一定的专业知识,解决上访者难题绝非蜀道难。是的,信访也是个技术活,但如果没有良心没有制度兜底,技术活就会很粗糙。法学专家刘仁文称:我曾听一位长期从事信访工作的友人说,由于在信访的批转及相互推诿,使信访案件失去收集、固定证据的最佳时机,最终使案件成为死案的现象十分突出。显然,一个信访工作人员如果具有专业知识,而没有责任意识,照样不会解决当下的信访难题。
此外,还需注意到,任何专业知识通常只是停留在器具层面,而信访在当下的确是一个难题,即便有技术,有良知,如果没有体制改革,也会行之不远。诚如学者于建嵘建议,应重新确定信访的功能目标,在强化和程序化信访制度作为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把公民权利救济方面的功能从信访制度中分离出去,以确定司法救济的权威性,等等。为此,这就需要一系列改革。
总之,就目前而言,设置信访专业是个好东西,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更应该把眼睛盯在信访工作人员的政治良知、权力伦理上,应该在制度建设上有所突破,以保证信访人员不敢渎职,保证上访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如何解读沈阳大学增设“信访专业”】相关文章:
上一篇 : 沈阳大学增设“信访专业” 下一篇 : 沈阳大学变通为在法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