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理科(试验班)(应用化学优培计划)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试验班?
应用化学专业依托本校 “应用化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211 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
应用化学优培计划(后简称“优培计划”)的建立依托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化学教学示范基地为平台,旨在为对化学具有强烈兴趣、并立志在化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通过厚基础重创新的课程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科研实践、优秀科学家的指导及多种渠道的国际化交流等手段,力争将其培养成杰出的化学拔尖创新人才。
2.该试验班的培养模式、选拔方式、录取标准是什么?
优培计划为小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强调化学基础,由学校最优秀的师资为该班授课,大部分课程将采取双语教学。同时开设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课程及全英文研讨课等。优培计划采取以 3+1+5 本科 - 博士联合培养为主,以 3+1+3 本科 - 硕士为辅的两种培养模式。在本科学习阶段,该班学生将利用前三年的时间修完主要的化学基础和专业课程,在本科四年级开始硕士 / 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并进入高水平科研团队。部分优秀学生将参加本科 - 博士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在博士学习期间,导师将选送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一年,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创新型科学人才。
优培计划人员的选拔要求为被北京化工大学录取的学生中高考入学成绩在生源所在省排前三名。招生规模不超过 60 人。若满足以上条件学生名额不足 60 人,将在“入学优秀生考试”全校排名前 6% 的理工科学生中经笔试和面试后选拔补齐。优培计划在大学一年级的两个学期采取动态调整的原则,即在大学一年级两个学期考试结束后,凡是 GPA 小于 3.2 的学生自动流动到应用化学专业普通班。大学一年级应用化学专业普通班的学生有两次进入优培计划机会,全年级应用化学专业排名前三十名的学生具有参加面试进入优培计划的资格。
3.该试验班有何特色?
(1) 优培计划实行导师制
由“国家教师名师奖获得者”、“北京市名师奖获得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资深教授担任优培计划学生导师,作为“学术引路人”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
(2) 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生将在导师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学生按照自身的发展计划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选定方向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
(3)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小规模、高规格、国际化的精英教育原则,通过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辅以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4)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为优培计划学生开设国际化课程,举办相关的前沿科学课程和讲座,不定期组织优培计划学生与知名教授进行交流、参加学术讲座。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出国交流和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
4.该试验班的特色课程都包括什么?课程学习能让我的综合能力提高吗?
优培计划的课程授课教师将由“国家教师名师奖获得者”、“北京市名师奖获得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资深教授担任。
专业特色理论课程:
有机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物理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仪器分析(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大学化学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均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复杂物质剖析、有机合成。
专业特色实践课程:
化学创新与设计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及创新性实验、认识实习、生产与仿真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综合素质拓展课程:
中级无机化学、中级有机化学、中级物理化学、催化化学、结构化学、计算化学、绿色化学等。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途径:
(1) 以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学习为基础,通过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等课程的学习,辅助多种科研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 通过多方向(药物与有机合成、分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精细化学品化学)和多途径(在校培养和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培养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志向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化学拔尖人才的目的。
5.我在本科生学习期间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吗?
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低年级有“萌芽杯”科技活动,达到科研启蒙的目的;通过导师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高年级可以到导师的实验室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各种专业(课程)竞赛活动(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等)、以及学科交叉班等形式参与科研活动。
6.经过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我都有哪些发展机会?
拔尖创新人才不可能在大学本科四年培养成功。为了成为化学化工领域的领军人才,本科毕业后需要继续在国内外继续深造,完成硕士 / 博士,最好是博士的学习,有博士后研究经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选派学生到海外高水平联合培养,进一步培养国际视野,未来成为在新能源、新材料、人类健康等学科领域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