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一贯重视大学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具体地说,精神文化核心就是价值观的确立,制度文化主要是工作范式的确定,环境文化主要是工作氛围的建设。价值观是判断优劣、选择取舍的评价准则,范式是各种规范、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氛围是各种风气、情绪、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就是要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正确、合理、健康的思想、行为和态度,使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思想境界共同提高的局面,取得教育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丰收。
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学校开展了新校训、学校精神的征集评选工作,并最终确定学校校训为“责任”,学校精神为“勇担责任,追求卓越”。
“责任”蕴含敬业、务实、勤奋之意,这是我校的一贯作风;“责任”蕴含讲求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之意,这是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具有的属性;“责任”蕴含既对自我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更对社会负责之意和既对历史负责、又对现在负责、更对将来负责之意,这是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备的品德。以“责任”为校训,表明我校师生员工要求自己: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又要有志存高远的创新精神;既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要对社会和时代负责。
行动受思想支配,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以“勇担责任,追求卓越”作为学校精神,说明“责任”和“卓越”是我校的核心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把现实主义的扎实态度与理想主义的远大志向融为一体,通过“责任”的途径达到“卓越”的目的,用对每一个细节负责的实际行动创造卓越,使学校成为卓越的学校,使每个师生员工成为卓越的个人。
塑造良好的范式与氛围 范式是校内的“规矩”,是大学文化的“实部”;氛围是大学的“感觉”,是大学文化的“虚部”。两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相辅相成。学校从2003年起按照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要求,对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先进的制度文化,先后出台了《常州大学教职工“人的工作”规范》、《常州大学学生“人的工作”规范》和《常州大学教职工职业行为规范》等重要文件,把服务学生作为学校的最高任务,以人为本,用人性化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为学生的成才与人生成功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才需要,帮助学生提高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走上正确而成功的人生道路。
以人为本,用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开展教职工“人的工作”,最大限度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广大教职工的普遍的个人成功中实现学校事业的成功。
可持续地最大限度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职工的观念,使教职工的需求和价值观理性化,形成和维持健康的人生状态。
更新各级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习惯,用“为人服务”的态度实践“以人为本”的口号。
加强武进、白云两个校区的环境文化建设,学校下发了关于学校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的构想,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建设。以组织各系(二级学院)积极开展有特色的系部文化建设,形成了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在由学生为主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由校团委牵头,以“大型活动届次化,届次活动全校化;中型活动系部化,系部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社团活动经常化”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总体思路,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读书节、英语短剧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书画展等。校内大学生文化学习社团组织健全、活动丰富,其中读书协会、蓝马文学社、书画社等一批社团坚持活动已超过10年。成立了“求是学社”、“求索学社”、“思创协会”、“思想者协会”、“太雷学社”等理论学习社团,建立了“求索网”、“学生党建”、“校园文化”、“学生之家”等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站。
学校开设30余门人文类选修课程,邀请校内外名师、归国人员开设人文讲座,举办“教授、博士论坛”,开展“学术活动月”、“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近年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如诚信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