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立足重庆基础教育、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办学宗旨,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始建于1954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首批“重庆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之一。
学校现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 ,占地面积621.4亩。两个校区均依山构建,绿荫叠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现设有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课教学科研部)、学前教育学院(重庆学前教育学院)两个二级学院和文学与传媒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旅游与服务管理系、美术系等7个系;现有专业共74个,涉及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6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本科、专科和高职全日制在校学生7887人。现有专任教师422人。有高级职称教师206人(其中正高48人,副高15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3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
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13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市级教改试点专业5个,市级示范专业1个;现有市级教学团队8个;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9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22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第一批质量工程项目与教学改革先进学校。
2006年以来,学校教师独著、主编专著教材共7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8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27篇;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3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励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类、重庆市科技进步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共21项。
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楼、实验楼、艺体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3.9万多册。在全市幼儿园、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74个,并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208个,其中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学校建有各专业的实验室、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电子检索系统、外语调频广播电台和一批供师生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室。
作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培训基地”,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范生技能的提高,把全面发展和修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共获国家级、市级奖励238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0项、二等奖48项。学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8年被评全国先进集体。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校训校风 校 训
锲而不舍 止于至善
“锲而不舍”语出荀子《劝学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锲而不舍,止于至善”是学校师生共同历练的个性品质和不懈探索的发展境界。我们以坚毅、持恒和担当的精神专注目标,永不放弃;以认真、严谨和奋进的态度追求卓越,永无止境。
校 风
负重自强 创新求真
负重自强:“负重”,我院的办学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需要我们不断自加压力、拔高标杆,需要我们勇于承担历史使命。“自强”,首先要求自立,确立靠自己不靠别人的观念,把争取集体利益和幸福,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自强的规范要求自信,自信才能自主,自强规范必然要求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强规范要求自责。自责就是自我责备,勇于承担责任。
负重自强,就是要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依靠主观努力,夺取新的胜利。
创新求真:“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推动学院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创新与求真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地化的具体体现。
创新求真,是我院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和工作作风,是我院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府大道校区(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学府大道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