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学校网> 名师列表> 刘贻灿

名师简介

刘贻灿老师

刘贻灿

所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属院系: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主授课程: 暂无内容

教学风格: 暂无刘贻灿的教学风格

个人简介

刘贻灿 教授 :86-551-3600367 :liuyc@ustc.edu.cn 一、个人简介 刘贻灿,1962年生于安徽潜山,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获合肥工业大学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获合肥工业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1988年7月至2004年1月,在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现为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专业技术职务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5月至1994年7月,被派遣去瑞士苏黎世高级理工大学(ETH)地质系进修构造地质学;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和2007年等多次去意大利、日本和挪威等国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2004年2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大地构造学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了多项有关大别山造山带的研究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个,包括1个重大项目和2个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3个;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个),取得了一些被同行供认的重要成果和突破。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专著三部,已有26篇论文被SCI收录和12篇被EI收录。1991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排名第二)、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排名第三)以及2002年和2008年分别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在研项目 1.“陆壳深俯冲和差异折返过程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分异” (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2009-2013)(课题负责人) 2.“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9-2012)(课题负责人) 3.“北大别罗田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及冷却史”(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9-2011)(项目负责人) 4.“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岩石圈增厚机制的地球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7-2010(课题负责人) 5.“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2007-2010)(课题负责人)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造山带化学地球动力学,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 1.陆壳的深俯冲与折返,侧重于超高压岩石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2.陆壳的垂向增生与演化,侧重于镁铁质下地壳岩石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3.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四、科研成果 大陆碰撞过程及有关超高压变质岩研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陆动力学研究热点和前沿,也是我国地球科学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显著地位的研究领域之一。刘贻灿从88年起,一直从事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研究工作,成果的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1、大别山含柯石英、金刚石超高压变质带的建立:与合作者一起较早在大别山中部发现了大规模分布的含柯石英超高压变质岩,特别重要的是在大别山首次发现变质成因金刚石(中国首例,世界上第二例),证明陆壳岩石曾从地表俯冲到地下大于120km深度并发生变质,然后又迅速返回地表,为大陆的深俯冲以及超高压岩石的形成与折返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建立并建成国际性地质研究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2、针对北大别带存在的、涉及大别山碰撞带构造格架以及华南与华北陆块碰撞过程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长期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如:发现榴辉岩以及首次发现金刚石和印支期超高压变质证据,为解决北大别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证据;发现榴辉岩在变质过程中有麻粒岩相变质叠加,证明北大别带和中大别含柯石英超高压带属于不同的超高压岩片、具有不同的折返历史,这对理解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发现镁铁质下地壳岩石变质成因的榴辉岩并证明华南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岩浆板底垫托的存在,这对研究陆壳垂向增生以及超高压岩石的形成与折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解耦与多板片差异折返机制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的陆壳整体俯冲与整体折返的固定模式,有助于大陆动力学研究。 3、北淮阳带新元古代晚期(635 ± 5 Ma)浅变质辉长岩的发现:发现华南陆块的新元古代浅变质辉长岩岩片推覆于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岩浆弧岩石之上,证明华南俯冲陆壳在发生榴辉岩相变质前有可能在不同深度发生了地壳的拆离,这为印支期华南俯冲陆壳的拆离过程及南沱冰期的结束时间提供了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制约。 五、代表性论文 1. 刘贻灿,李曙光,徐树桐等. 2000.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多期变质增生. 高校地质学报,6 (3):417-423. 2. Xu S., Liu Y.-C., Su W., et al. 2000. Discovery of the eclogite and its petrography in the Northern Dabie Mountai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3): 273-278. 3. Liu Y.-C., Xu S., Li S., et al. 2000. Eclogites from the Northern Dabie Mountains, eastern China: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 D), 43 (supplement): 178-188. 4.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等. 2001.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 地质学报,75 (3):385-395. 5. 徐树桐,刘贻灿,江来利等著. 2002. 大别山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6. Liu Y.-C., Xu S., Li S., et al. 2003. Tectonic affinity, T-t path and uplift trajectory of eclogites from northern Dabie Mountains, central-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4(1): 28-33. 7.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等. 2003.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 地球科学,28 (1):11-16. 8. Xu S., Liu Y.-C., Chen G., et al. 2003. New finding of micro-diamonds in eclogites from Dabie-Sulu region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10): 988-994. 9. Liu Y.-C., Li S., Xu S., et al. 2004. Retrogressiv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eclogites from the northern Dabie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evidence for rapid exhumat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5(4): 349-354. 10.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等. 2005. “罗田穹隆”中的下地壳俯冲成因榴辉岩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0(1):71-77. 11. Liu Y.-C., Li S., Xu S., et al. 2005.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eclogites from the northern Dabie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5: 431-443. 12. Xu S., Liu Y.-C., Chen G., et al. 2005. Microdiamonds, 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the host eclogites from the Dabie and Su-Lu regions in central eastern China. Mineralogical Magazine, 69: 509-520. 13. Xu S., Liu Y.-C., Chen G., et al. 2005. Architecture and kinematics of the Dabie orogen, central easter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 356-371. 14. 刘贻灿,李曙光. 2005. 大别山下地壳岩石及其深俯冲. 岩石学报,21(4):1059-1066. 15. Liu Y.-C., Li S. Gu, X., et al. 2006.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for olivin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Beihuaiyang zon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2500-2506. 16. 刘贻灿,李曙光,徐树桐,古晓锋. 2006. 北大别片麻岩的超高压变质证据-来自锆石提供的信息. 岩石学报,22: 1827-1832. 17. Liu Y.-C, Li S., Xu S. 2007.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for gneiss in northern Dabie high T/P metamorphic zone,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 for decoupling within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Lithos, 96: 170-185. 18. Liu Y.-C., Li S.-G., Gu X.-F. et al., 2007. Ultrahigh-pressure eclogite transformed from mafic granulite in the Dabie orogen, east-central China.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5: 975-990. 19. Liu Y.-C. & Li, S., 2008. Detachment within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and multi-slice successive exhum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Evidence from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 3105-3119. 20. Liu Y.-C., Wang, A.-D., Rolfo, F., et al., 2009. Geochrono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constrains on Palaeoproterozoic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in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7: 125-138.

同校名师
  • 张光前

    所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属院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李永新

    所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属院系:工程科学学院

  • 刘申友

    所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属院系:工程科学系

  • 秦俊

    所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属院系:工程科学学院

  • 周丛照

    所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属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 范洪义

    所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属院系:理学院

  • 任多敏

    所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属院系:理学院

热门名师
  • 黄予所属大学:广西师范学院
  • 吴开琪所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 欧阳恕所属大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杨克斯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杨梅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文衍宣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范基骏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苏朗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李俚所属大学: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