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学校网> 名师列表> 周宪

名师简介

周宪老师

周宪

所属大学: 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 文学院

主授课程: 暂无内容

教学风格: 暂无周宪的教学风格

个人简介

周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1985),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1998)。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任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 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理论,文化研究等。 一、专 著 《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什么是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二、主 编 《世纪之交的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三、论 文 (一)核心刊物 周宪,《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58-66页。 周宪,《模仿/复制/虚拟》,《中国广告》,2004年第9期,第57-58页。 周宪,《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文史哲》,2004年第5期,第5-12页。 周宪,《艺术的自主性:一个现代性问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第5-15页。 周宪,《审美现代性范畴的结构描述》,《文艺研究》,2004年,第2期,第15-23页。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0-115页。 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第147-155页。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从二元范畴看》,《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104-109页。 周宪,《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1-12页。 周宪,《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47-55页。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45-54页。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三个矛盾命题》,《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5-13页。 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第26-32页。 周宪:《作为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13-121页。 周宪,《从一元到多元》,《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第19-24页。 周宪,《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第66-73页。 周宪,《符号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视觉转向”》,《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第16-23页。 周宪,《精英的或民粹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周宪,《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第115-120页。 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第63-70页。 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第14-20页。 周宪,《教师,作家,名流》,《读书》,2000年第2期,第17-23页。 周宪,《现代性与本土问题》,《文艺研究》,2000年第2期,第13-16页。《新华文摘》2000年第6期转载;《中 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 周宪,《后现代与知识分子》,《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79-84页。 周宪,《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艺研究》,1999年第5期,第24-33页。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第129-13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4期,第67-72页。 周宪,《布莱希特的诱惑与我们的“误读”》,《戏剧艺术》,1998年第4期,第42-56页。(《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周宪,《在批判理论的道路上》,《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50-52页。 周宪,《语言批判和家族相似》,《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100-106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美学》全文转载) 周宪,《通向文化批判之路》,《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第46-48页。 周宪,《生存与对话主义》,《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第179-184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周宪,《文化的分化与去分化》,《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第23-36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周宪,《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68-74页。 周宪,《布莱希特与西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第。 周宪,《布莱希特戏剧的内在矛盾及其反思》,《戏剧艺术》,1997年第3期,第41-56页。 周宪,《现代仿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第71-7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周宪,《广告语言的文化批判》,《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89-94页。 周宪,《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第32-41页。 周宪,《古典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艺研究》,1996年第5期,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二)其他刊物: 周宪,《现代性:从分化到冲突》,《社会理论》,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周宪,《视觉消费的文化解析》,《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168页。 周宪:《现代性与知识分子谱系学》,《思想文综》,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宪,《现代性的问题史》,《长江学术》第四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周宪,《视线的文化意义》,《问题》,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23页。 周宪,《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福建论坛》,2003年第1期,32-35页。 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第3辑,第67-87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周宪,《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博览群书》,2002年第2期,第26-27页。 周宪,《知识分子如何想象自己的身份》,《思想文综》,第7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是2001年版,第22-53页。 周宪,《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福建论坛》,2001年第3期,第21-24页。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2001年第2期,第29-35页。 周宪,《从小叙事进入当代文学史》,《东南学术》2001年第1期,第7-10页。(《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 周宪,《当代人文社会学术的尴尬》,《唯实》2001年第4期,第18-19页。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第33-39页。 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第1辑,第122-154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周宪,《德布雷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跨文化对话》,第4辑(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98-101页。 周宪,《大学体制与文学教育》,《评论》,第1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 周宪,《知识分子:消亡抑或转变?》,《粤海风》,2000年3-4期。 周宪,《新文化人乎?新中产阶级乎?》,《新知》,第4辑。 周宪,《文化场内游戏规则的“去魅”分析》,《钟山》,1999年第2期。 周宪,《艺术传媒的科学性原则》(笔谈之一),《中国艺术》,1999年第2期。 周宪,《关于关键词“现代性”》,《新知》第2辑,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周宪,《文化的现代性对抗启蒙的现代性》,《粤海风》,1998年第1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周宪,《当代审美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运动》,包忠文主编:《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周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两个转向》,《文学评论丛刊》,1998年第1卷第1期。 周宪,《边界的消解与审美文化的变迁》,《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 周宪,《仿像与后美学》,《南京大学中文学报》,1998年。 周宪,《当代审美文化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运动》,包忠文主编:《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周宪,《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戏剧》,199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戏剧》全文转载) 周宪,《分化与去分化》,《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 周宪,《布莱希特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戏剧》,199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戏剧》全文转载) 周宪,《审美的民主化、多元性和相对剥夺》,《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 周宪,《意义及其范式》,《江苏画刊》,1996年第4期。 周宪,《〈废都〉的文化解读》,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第9号(1995)。 周宪,《二难困境与悲剧人格》,韩国《中国学报》,第35辑(1995)。 四、译著 《激进的美学锋芒》,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艺术的心理世界》,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沃林:《存在的政治——海德格尔的政治思想》(与王志宏合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五、译文 [意]阿根:《艺术的历史性与艺术史》,《世界美术》,2004年第2期。 [美]沃林:《海德格尔与纳粹》,《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美]沃林:《海德格尔与后现代》,《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美]谢克纳:《东西方与戏剧人类学》,《戏剧艺术》,1998年第5期。 [德]比格尔:《文学体制与现代化》,《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德]比格尔:《先锋派对艺术自律性的否定》,《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美]沃林:《文化战争:现代和后现代的论争》,《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美]卡尔森:《戏剧观众及其对表演的解读》,《戏剧艺术》,1998年第2期。 [美]卡尔森:《表演与后现代》,《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西]奥尔特加:《艺术的非人化》,《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德]弗里德曼:《程序美学与计算机辅助艺术》,《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 [美]阿什顿:《东方传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世界美术》,1995年第4期。 六、主 编 主编一: 商务印书馆“现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与许钧合作)。 主编二: 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棱镜译丛”(副主编)。 主编三: 江苏人民出版社“终结者丛书”,“知识分子丛书”(与许钧合作)。 七、研究课题 2001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文化现代性研究”。 1999年获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视觉文化与美学转型” 1996年获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 八、获奖情况 专著《现代性的张力》获第七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03) 专著《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论文《现代性的张力》获“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2001)。 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0)。 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1999-2000)。 专著《二十世纪西方美学》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获美国ROCKEFELLER FOUNDATION“BALLAGIO CENTER”研究基金(1999)。 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1999)。 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1999)。 1998年专著《超越文学》获江苏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获日本GLOBAL FOUNDATION研究奖学金(1998)。 专著《超越文学》获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7)。 论文《审美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变异》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评论》(1992-1996)优秀论文奖”(1997)。 南京大学档案馆 2004年12月1日

同校名师
  • 沈厚才

    所属大学: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工程管理学院

  • 贾叙东

    所属大学: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 陈建群

    所属大学: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 李斌

    所属大学: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法学院

  • 张仁善

    所属大学: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法学院

  • 肖泽晟

    所属大学: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法学院

  • 汪萍

    所属大学: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法学院

热门名师
  • 黄予所属大学:广西师范学院
  • 吴开琪所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 欧阳恕所属大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杨克斯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杨梅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文衍宣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范基骏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苏朗所属大学:广西大学
  • 李俚所属大学:广西大学